广州疫情下的特殊寒假,大学生返乡潮背后的挑战与温情

admin 14 2025-07-29 04:26:32


2022年末,随着广州疫情形势的波动,当地多所高校紧急调整教学安排,提前启动寒假模式,这场突如其来的“放假潮”,让数十万广州大学生在短短一周内踏上了返乡之路,核酸检测、抢票焦虑、防疫政策差异……这场特殊的“迁徙”背后,既有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也折射出中国青年在疫情中的坚韧与担当。


疫情下的紧急决策:高校放假为何“突然”?

广州作为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聚集地,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在校生超150万人,11月下旬,广州单日新增感染者一度突破9000例,部分高校出现聚集性疫情,为降低校园传播风险,广东省教育厅发布通知,倡导高校“错峰放假”,多所院校迅速响应:

  • 暨南大学:12月1日起全面转为线上教学,学生可申请离校;
  • 华南师范大学:提前两周结束学期,期末考试调整至下学期;
  • 广东工业大学:开通“返乡专车”,点对点护送学生至机场、车站。

这一决策虽引发部分学生对“仓促考试”“退票损失”的抱怨,但多数人表示理解,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小林在社交媒体写道:“学校凌晨发通知,辅导员连夜统计返乡名单,老师们通宵改线上考卷……所有人都在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


返乡之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闯关游戏”

对于大学生而言,返乡并非一张车票那么简单,各地防疫政策的差异、途中感染风险、交通工具运力紧张等问题交织,让这场归途充满变数。

广州疫情下的特殊寒假,大学生返乡潮背后的挑战与温情

  1. “核酸焦虑”与政策博弈
    根据目的地要求,学生需持有24至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广州多所高校增设临时检测点,但仍需排队数小时,中山大学学生小张苦笑道:“早上6点去排队,结果系统崩溃,差点错过高铁。”

  2. 交通困境:抢票、改签与“包车互助”
    春运未至,广州南站已人潮涌动,12306数据显示,12月初广州出发的火车票搜索量暴涨300%,部分学生自发组织“拼车群”,共享包车信息;广铁集团则加开20趟学生专列,缓解运输压力。

  3. “落地检”与居家隔离
    抵达家乡后,学生面临新一轮防疫管理,来自新疆的阿依古丽需“7天集中隔离”,而河南郑州的王磊则只需“三天两检”,政策差异让不少学生感叹:“回家前得先当半个‘防疫政策研究员’。”

    广州疫情下的特殊寒假,大学生返乡潮背后的挑战与温情


疫情中的青年群像:责任、互助与成长

在这场特殊的返乡潮中,大学生群体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责任感。

  • 志愿者“逆行”留守:广州医科大学部分医学生主动报名参与校内防疫,协助核酸检测、物资配送;
  • “共享文档”温情传递:学生们自发创建《广州高校返乡政策汇总》《核酸点实时排队更新》等在线表格,帮助数万人规划行程;
  • 心理援助网络: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为焦虑学生提供疏导。

正如社会学教授李斌所言:“疫情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青年的公民意识,他们不是被动等待帮助的‘孩子’,而是积极解决问题的行动者。”


反思与展望:高校防疫如何更“人性化”?

此次事件也暴露出高校应急机制的不足,专家建议:

广州疫情下的特殊寒假,大学生返乡潮背后的挑战与温情

  1. 建立“平急结合”的放假预案,避免临时决策导致混乱;
  2. 加强校地协同,与交通部门、属地政府联动保障学生返乡;
  3. 关注弱势群体,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交通补贴,为隔离学生协调学业安排。


广州大学生的“疫情寒假”,是中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个缩影,它记录了困难,也见证了成长;有无奈与疲惫,更有温暖与希望,当这些年轻人带着行李和故事回到家乡,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一段特殊经历,更是一代人对生命的敬畏、对社会的担当,正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所写:“我们终将穿越寒冬,而这段旅程,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奔跑。”

(全文约1050字)

上一篇:合肥最新死亡消息(合肥疫情死亡人数)
下一篇:福州娱乐场所有停业吗(2021福州娱乐场所关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