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最新活动/呼和浩特发布疫情紧急通告】
7
2025-07-29
2022年,新冠疫情反复波动,多地防控政策动态调整,大学生群体成为受影响最显著的群体之一,郑州作为高校密集的城市,数万名学子因求学、实习或交流分散于全国各地,甚至境外,澳门作为与内地往来密切的特殊行政区,其返乡政策的变化牵动着郑州籍学子的心,本文将以郑州大学生在澳门的返乡经历为切入点,探讨疫情下跨境流动的政策逻辑、学生的困境与应对,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角色。
澳门返乡政策:动态调整与郑州学子的“回家难”
澳门自疫情以来实行“与内地联防联控”机制,返乡政策随疫情形势灵活调整,2022年下半年,澳门出现零星本土病例后,对内地入境人员(含返乡学生)要求“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监测”,而郑州因同期疫情反复,被列为“重点关注地区”,导致部分学生面临额外核酸要求或暂缓返乡的困境。
郑州大学在澳门科技大学交换的李同学提到:“原定12月返乡,但因郑州突发疫情,澳门要求提供48小时内两次核酸阴性证明,且需提前7天向社区报备,机票改签了三次,最终滞留澳门近一个月。”政策的不确定性让许多学生陷入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郑州大学生的跨境困境:政策、成本与心理焦虑
政策信息碎片化
澳门与内地的防疫政策分属不同系统,学生需同时关注澳门卫生局、内地驻澳机构、郑州社区等多方通知,信息更新滞后或矛盾频发,如部分学生反映:“澳门说可以离境,但郑州社区要求‘非必要不返乡’,最终被迫放弃行程。”
经济成本激增
隔离费用、高频核酸检测、机票退改签费用成为沉重负担,据估算,一名学生从澳门返乡的总成本可能超过5000元,对于依赖助学金的贫困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学业与就业的连锁反应
返乡延误导致实习违约、考试缺席等问题,郑州轻工业学院的王同学因隔离错过秋招面试,坦言:“政策变动让规划全乱了,企业不会为个人等待。”
社会支持系统的应对与不足
高校的有限援助
部分郑州高校为滞留澳门学生提供线上课程便利,但缺乏统一的政策协调,河南工业大学曾尝试与澳门高校联动包机接回学生,却因审批流程复杂未能成行。
民间互助的力量
社交媒体上,“澳门-郑州学生返乡群”自发整理政策解读、拼车隔离酒店等信息,志愿者刘同学表示:“我们靠互助填补了官方信息的空白。”
政策优化的呼声
专家建议建立“学生返乡绿色通道”,如缩短隔离时间、减免检测费用,澳门特区卫生局2023年初推出的“点对点闭环转运”试点,被视为一种进步,但覆盖面仍有限。
反思:疫情常态化下的流动权利保障
郑州大学生的经历折射出疫情中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跨境流动政策需在防疫与民生间寻求平衡,而学生作为流动性高、抗风险能力弱的群体,应被纳入优先保障范围,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完善、信息平台的整合,以及弹性化政策的制定,或将成为解决“回家难”的关键。
疫情终将过去,但政策与人性化管理的博弈留给社会深刻的思考,对于郑州大学生而言,澳门的返乡经历不仅是一段曲折的归途,更是一堂关于应变、互助与成长的现实课,而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流动支持体系,仍需各方持续探索。
(全文约1050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