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最新疫情防控公告,科学精准应对新形势
3
2025-09-11
“郑州商场停业吗”成为本地市民和商业观察者热议的话题,郑州部分商场确实出现了停业或调整运营的情况,但这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全国商业地产转型浪潮的一部分,从传统百货到购物中心,从线下零售到线上融合,郑州的商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这一过程既反映了经济环境的挑战,也揭示了消费习惯变迁和商业创新的必然趋势。
据公开报道,2022年至2023年,郑州已有多个知名商场宣布停业或缩减规模,位于金水区的某老牌百货因租约到期和客流下降而关闭;二七商圈的个别购物中心也因运营压力暂停部分楼层,这些停业事件多集中于传统百货和缺乏特色的中型商场,而新兴的体验式购物中心或高端综合体则相对稳定,数据显示,郑州零售商业空置率在2023年略有上升,但整体仍处于可控范围(约10%-15%),且区域性差异明显——市中心商圈受影响较大,而城市外围的新兴社区商业反而呈现活力。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疫情后消费复苏缓慢、电商冲击持续、商业地产供应过剩,以及消费者对体验式服务需求上升,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其商业体量庞大,但同质化竞争激烈,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项目率先出局。
郑州商场停业的根源,需从宏观经济和微观消费行为中寻找答案,经济增速放缓和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是大背景,2023年,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往年放缓,消费者更倾向于理性支出,非必需品购物减少,电商和直播带货的兴起分流了线下客流,郑州拥有发达的物流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本地消费者已习惯线上购物,尤其是年轻群体,将商场视为“体验场所”而非“购物主场”。
更重要的是,消费升级推动了商业模式的迭代,传统商场以零售为主,缺乏餐饮、娱乐、亲子等体验元素,难以满足当下消费者对社交和休闲的需求,反之,成功运营的商场如郑州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等,通过引入品牌首店、艺术展览和沉浸式活动,保持了较高客流,这些案例表明,停业潮本质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调整,而非商业衰退的信号。
面对挑战,郑州商业地产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转型,运营商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效率,例如引入智慧停车、会员系统和线上商城,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商场向“生活中心”演变,增加服务业态占比(如健身、教育、医疗),并注重空间设计和文化IP打造,以增强吸引力。
政府政策也发挥了作用,郑州市政府推出商业振兴计划,支持老旧商场改造和夜间经济发展,同时鼓励首店经济和本土品牌孵化,2023年郑州举办的“消费促进月”活动,带动了商场客流回升,这些举措有助于缓解停业压力,推动商业结构优化。
短期内,郑州商场停业现象可能持续,但长期看,商业地产正走向精细化运营,预计未来几年,郑州将出现更多主题式商业体(如环保购物中心、文创市集),以及社区型小型综合体,满足差异化需求,郑东新区和高铁站商圈的新项目将注入新鲜血液,带动区域商业升级。
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场停业不意味着选择减少,而是品质提升的开始,融合科技、文化和绿色的商业空间,将更好地服务城市生活,正如经济学家所言,“商业的进化从未停止,停业是旧模式的谢幕,也是新模式的序幕”。
郑州商场停业潮是商业转型阵痛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它提醒运营商:唯有创新才能生存;也启示消费者:改变是进步的动力,在双循环经济和新消费时代下,郑州商业的未来,将不再局限于“是否停业”的疑问,而关乎如何重塑价值与体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