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北京与香港的累赘叙事与共同命运

admin 26 2025-07-21 00:00:54

2022年岁末,当北京街头再次出现排队做核酸的人群,当香港医院急诊室外重新排起长队,一种微妙的叙事在社交媒体上悄然流传——"北京成了香港的累赘"抑或"香港拖了北京的后腿",这种将两座城市置于对立面的表述,不仅简化了复杂的疫情现实,更折射出一种危险的思维定式: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面前,我们习惯于寻找"他者"来承担责任的集体心理。

回望三年来两座城市的抗疫轨迹,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中心,其防控策略始终强调"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从最初的新发地市场疫情到后来的冬奥闭环管理,北京的防疫措施往往被视为全国风向标,而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拥有相对独立的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权,其与内地不同的防疫路径时常引发讨论,当两座城市同时面临疫情挑战时,某些舆论场中便滋生出相互指责的杂音——有人批评香港的"宽松"拖累了内地防疫成果,也有人抱怨北京的"严格"限制了香港的复常步伐。

疫情之下,北京与香港的累赘叙事与共同命运

这种"累赘论"的实质,是一种责任外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面对不可控危机时,倾向于将焦虑转化为对特定对象的指责,将疫情困境归咎于某个城市或群体,能够暂时缓解个体的无助感,却无助于问题的实际解决,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叙事背后潜藏着的地域歧视和分裂倾向,历史上,从黑死病时期的犹太人迫害到艾滋病初期的对同性恋群体的污名化,公共卫生危机中的"替罪羊"现象屡见不鲜,而其造成的次生伤害往往比疾病本身更为深远。

北京与香港的疫情应对实则展现了中国治理体系的弹性与多样性,北京的防控经验为人口密集超大城市提供了重要参考,而香港在疫苗接种、分级诊疗等方面的探索同样具有借鉴价值,当Omicron变异株席卷两地时,北京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与香港的快速抗原检测推广各有所长,最新统计显示,尽管防控策略不同,两地在重症率和病亡率等关键指标上均控制在较低水平,这恰恰证明多样化的应对路径可以并行不悖。

疫情之下,北京与香港的累赘叙事与共同命运

从更宏观视角看,病毒传播根本不受行政边界限制,在高度互联的现代社会中,任何城市都无法独善其身,北京与香港之间每日数以万计的人员往来,使得两地的疫情发展早已深度绑定,将防疫困境简单归因于某一方的"拖累",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形成抗疫合力,两地间的支援合作从未间断——内地医疗队赴港援助、供港物资绿色通道、健康码互认机制等,都是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破除"累赘"迷思,需要建立基于科学而非情绪的公卫话语体系,香港大学最新研究显示,病毒变异具有随机性和全球性,特定地区的防疫政策对其影响有限,这意味着,指责某地为"疫情源头"既不科学也无必要,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如何共享两地经验:北京可将大规模核酸检测的组织经验与香港分享,香港则可向内地输出其国际化的疫苗引进机制,这种互补合作远比相互指责更具建设性。

疫情之下,北京与香港的累赘叙事与共同命运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不应随风而逝,北京与香港的关系,恰如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谁是谁的累赘,只有休戚与共的命运连结,当我们摒弃零和思维,就能看见两座城市在疫情中展现的韧性同样令人敬佩:北京社区工作者的坚守,香港医护人员的奉献,都是中国抗疫故事不可或缺的篇章,或许,这场危机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面前,建设性的对话永远比破坏性的指责更有力量。

上一篇:疫情下的河南省委书记与台湾同胞的抗疫情缘
下一篇:疫情下的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青海走出的中原领路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