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成都疫情防控:上海对成都疫情防控政策
4
2025-09-09
2022年的冬天,中国多座城市仍处于疫情防控的紧张状态中,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商业活动受到明显影响;而远在西南的昆明,虽然也面临防疫压力,但商业活力依然保持,两座城市的商业现状,折射出中国不同地区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艰难平衡。
十一月初,郑州爆发新一轮疫情,这座城市迅速采取防控措施,部分区域实施静态管理,大型商场作为人群密集场所,首当其冲受到管控。
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等郑州地标性商场相继调整营业时间,有的甚至暂停堂食服务,只提供外卖和自提,往日熙熙攘攘的购物中心变得冷清,只有外卖员匆忙穿梭的身影打破了这份寂静。
一位在郑州经营服装店的店主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是疫情第三年,我们学会了灵活应对,现在主要通过线上渠道维持经营,通过微信群、直播等方式与顾客保持联系。”这种线上转型成为许多商家的自救之道。
尽管如此,线下商业的萧条仍然给经营者带来巨大压力,租金、人工成本等固定支出不会因为疫情而减少,许多小商户面临生存困境,郑州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政策,包括减免租金、提供低息贷款等,帮助商家渡过难关。
相比之下,昆明的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虽然也面临疫情防控压力,但大多数商场和门店仍然保持营业,只是加强了防疫措施。
记者走访昆明南屏街商圈发现,各大商场入口处都有工作人员值守,要求顾客扫码测温、佩戴口罩,商场内人流虽然较疫情前有所减少,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商业活力。
金格百货、同德昆明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调整了营业时间,但基本维持正常运营,餐饮门店大多提供堂食服务,但要求隔桌就坐,控制人流密度,一位餐厅经理表示:“我们每天对场所进行多次消毒,员工定期进行核酸检测,既要保障经营,也要确保安全。”
昆明的相对正常营业状态得益于几方面因素:一是本地疫情相对可控;二是政府部门精准防控,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全面停摆;三是商家和市民的高度配合,严格执行各项防疫措施。
无论是郑州还是昆明,疫情都在迫使商业进行创新与转型,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在郑州,虽然线下门店受到限制,但商家通过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方式维持经营,一些商场甚至推出了“云购物”平台,顾客可以通过视频连线店员,实时查看商品并完成购买。
昆明商家则在体验式消费上做文章,加强环境通风,开辟户外营业区域,打造更安全的消费环境,他们也大力发展会员经济,通过精准营销提高客户黏性。
两座城市的商业体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疫情之前,商场主要是一个购物场所;而现在,它更需要成为一个能够提供安全、健康体验的生活空间。
郑州和昆明的不同情况,反映了中国各地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取舍,这两种做法各有其合理性,都是基于当地疫情形势和实际情况做出的决策。
专家表示,疫情防控不能简单化、“一刀切”,需要更加科学精准的措施,一方面要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疫情防控经验的积累和防控能力的提升,我们有望看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持经济活力。
疫情下的中国城市商业正在经历艰难转型,郑州商场的冷清与昆明门店的开门营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两地不同的疫情形势和防控策略。
无论是严格管控还是相对开放,最终目的都是既要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又要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这场平衡艺术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治理能力,也考验着商业机构的应变能力。
疫情终将过去,而商业的创新与转型将会留下,线上线下融合、体验式消费、健康安全优先等趋势可能会长期影响商业发展模式,对于商家来说,适应变化、积极转型,是在不确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