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再现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挑战与应对
16
2025-07-23
在新冠疫情的全球阻击战中,疫苗的研发与分配成为关键胜负手,中国作为最早投入疫苗研发的国家之一,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集团)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为核心,推出了多款灭活疫苗,不仅为国内疫情防控构筑了免疫屏障,更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将深入探讨北京与武汉疫苗的研发历程、技术特点、实际效果及国际影响,展现中国疫苗的双引擎如何驱动本土与全球抗疫进程。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后,中国迅速启动疫苗研发应急机制,国药集团旗下北京生物和武汉生物两家研究所依托成熟的灭活疫苗技术平台,同步开展攻关,灭活疫苗技术虽传统,但安全性高、生产工艺稳定,适合大规模生产。
两所机构的并行研发既体现了“举国体制”的效率,也通过内部竞争优化了疫苗质量。
北京与武汉疫苗均采用灭活技术,其核心优势在于:
相比之下,欧美mRNA疫苗虽有效率更高,但需超低温储存,对基础设施要求严苛,中国灭活疫苗的“普惠性”成为填补全球疫苗分配鸿沟的关键。
截至2022年底,中国累计接种疫苗超34亿剂次,其中北京与武汉疫苗占比超60%,通过“动态清零”政策与高接种率结合,中国在Delta和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有效降低了重症和死亡率。
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
尽管西方质疑中国“疫苗外交”的政治动机,但世卫组织(WHO)对北京和武汉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2021年5月与6月)认可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北京与武汉疫苗的意义远超产品本身:
从武汉疫情暴发到全球疫苗援助,北京与武汉生物研究所的灭活疫苗不仅是中国科学家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缩影,在疫情尚未终结的今天,这两大“抗疫引擎”仍将继续为全球公平免疫贡献力量,书写中国科技与担当的新篇章。
(全文约1200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