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援助河南,风雨同舟,共克时艰
12
2025-07-21
疫情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社会的脆弱与韧性,也折射出不同城市在应对危机时的差异与共性,北京与台北,两座分处海峡两岸的都市,在疫情期间都曾被贴上“累赘”的标签——北京的严格防控被批评为“经济累赘”,台北的医疗压力则被指责为“防疫累赘”,这种简单化的批判是否掩盖了更深层的城市治理逻辑?本文试图通过双城对比,探讨疫情中“累赘”背后的真实叙事。
2022年,北京因奥密克戎疫情进入“战时状态”,封控、核酸常态化、健康宝弹窗……这些措施虽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但也引发争议:中小商户因停业陷入困境,外地务工者因弹窗滞留他乡,甚至有学者称“北京以牺牲流动性换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倒退”。
但若细究,北京的“累赘”实则是超大城市治理的两难,作为政治中心,北京必须确保绝对安全;作为人口逾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任何疏漏都可能引发链式反应,新发地疫情暴发后,北京48小时完成35万人核酸检测,这种“雷霆手段”背后,是资源调配与行政效率的支撑,所谓“累赘”,或许只是外界对“北京模式”的不适应。
相比之下,台北的防疫更依赖个人自律,2021年,台北因疫苗短缺导致医疗挤兑,急诊室走廊躺满患者的画面震惊社会;2023年“与病毒共存”政策下,超额死亡人数攀升,舆论痛批民进党当局“将台北变成防疫累赘”。
但台北的困境实则是资源与理念的冲突,作为台湾地区医疗资源最密集的城市,台北承担了全台重症患者的转诊压力;而“软性封控”政策(如自主快筛、轻症居家)虽保留了经济活力,却因民众配合度不均导致破口,台北的“累赘”,本质是小规模社会在全球化疫情中的无力感。
无论是北京的“过度防控”还是台北的“放任漏洞”,两座城市都被简化为负面典型,但少有人关注:
更值得反思的是,“累赘”一词背后的话语权争夺,当西方媒体将北京防疫称为“威权累赘”时,是否忽略了其保护生命的成果?当大陆网民嘲讽台北“躺平累赘”时,是否漠视了其医疗人员的悲壮坚守?
疫情终将过去,但“累赘”的标签可能长期存在,北京与台北的故事提醒我们:评价一座城市的防疫,不应止于简单的二元批判,而需理解其历史负担、资源禀赋和市民选择,当双城在骂声中各自前行时,或许真正的“累赘”,是我们对复杂性的傲慢无知。
(全文共计约920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