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河南省委书记与台湾同胞的抗疫情缘
18
2025-07-20
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大地上,村书记是离群众最近的“领头雁”,是乡村振兴战略最直接的践行者,南石家庄村,一个或许在地图上并不显眼的村庄,却因一位扎根基层、心系百姓的村书记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凝聚民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担当。
南石家庄村的书记并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初到村庄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村民质疑的目光,他(她)没有退缩,白天走访农户,记录村民的急难愁盼;夜晚梳理问题,琢磨发展思路,短短半年,他(她)走遍了全村每一户,记住了每一家的需求:张家的危房需要改造,李家的孩子上学缺补助,王家的农田灌溉困难……
“只有把村民当亲人,村民才会把你当自己人。”这是村书记常挂在嘴边的话,通过为村民解决一桩桩“小事”,他(她)逐渐赢得了信任,村民从最初的“观望”变为主动找他(她)商量村务,甚至亲切地称他(她)为“咱们的书记”。
南石家庄村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收入主要依赖传统种植,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书记深知,“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他(她)带领村“两委”班子四处考察,最终结合本村土壤特点,引进了特色果蔬种植项目。
起初,村民担心风险,观望者居多,村书记便带头承包土地,邀请农业专家驻村指导,并争取政策补贴,打消村民顾虑,一年后,首批试种的草莓和有机蔬菜丰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城市,利润翻了一番,村民看到实效,纷纷加入合作社,南石家庄村已建成500亩果蔬基地,年产值超3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村的就业。
过去的南石家庄村因土地纠纷、邻里矛盾频发,被乡里列为“重点管理村”,村书记上任后,推行“阳光村务”制度:所有决策公开透明,财务收支每月张榜;成立村民议事会,大事小情集体商量;设立“调解驿站”,邀请乡贤参与矛盾化解。
一次,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限争执多年,甚至闹上法庭,村书记连续一周上门调解,最终通过重新测量和双方让步达成和解,他(她)常说:“农村工作没有捷径,靠的是将心比心。”村里信访量下降90%,还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村书记格外重视文化传承,组织修缮了村里的百年古戏台,邀请老艺人教授传统戏曲;挖掘本村红色历史,建成村史馆;每年举办“丰收节”“孝老宴”,重塑乡村凝聚力。
他还推动“教育兴村”,设立助学基金,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村民老赵感慨:“以前娃们都想往外跑,现在村里有了盼头,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
谈及未来,村书记的眼里闪着光:“下一步要发展乡村旅游,把咱村的生态果园变成‘采摘乐园’;还要建养老中心,让老人老有所依……”
有人问他(她)为什么这么拼,他(她)的回答朴实却有力:“我是党员,组织派我来,不是让我享福的,村民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回报。”
南石家庄村的故事,是中国千万个乡村的缩影,村书记的角色或许微小,却是国家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用坚守诠释初心,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路上,需要更多这样的“泥腿子”干部——脚沾泥土,心怀赤诚,在广袤田野上播种希望。
(全文共1024字)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